不丹的位置是夹在中国与印度之间,是一个小王国,但佛教的影响力很大,是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的最后堡垒。面积约三万八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七十万人。全国都是高山峻岭,平地甚少。全国地势北高南低,北边有十二座六千米以上的高山,其中有六座甚至超过七千米。因此北部寒冷而南部温和,加上印度洋的暖湿季候风,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几达72.5%。
不丹没有什么产业可言,人民多务农,但因为耕地甚少,所种的稻米小麦,无法满足需求,米粮多由印度及日本供应,但却有马铃薯及苹果等出口。因为不鼓励杀生,因此也不大养牲畜,养牛为了提供牛奶及耕田,养牦牛为了扛物资穿山越岭。不丹的国家主要收入大部分靠三座水力发电厂提供电力给印度所收取的电费。外传不丹限制游客数目,但实际游客入境数目并不达标。两人即成团,浪费资源,构成旅游费用增加,更难吸引游客。我们一团只有四人,需要一名导游,还利用了一辆可载二十多人的巴士,其他两人的也不在少数。
不丹人民的生活俭朴,为人友善,很愿意和游客一起拍照。大学生起薪每月约美金三百多元,年收入少过美金两千元则无须缴税。国内没有大学,要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必须出国留学。不丹缺少专业人才,多由印度人来担任,也一样缺少劳工,尤其筑路工人多由印度外劳负责。国内缺少工业,除了自己创业之外,只有进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虽然很少看到本地人利用手机,但电波的覆盖率非常有效,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收到强力的电波。网络也很普遍,酒店也有免费上网服务,网巴也很流行。同样是喇嘛,但不丹人的穿着虽不追求时髦,但清洁整齐,学生都穿校服,各带一个圆筒形的饭盒,很有新意。
不丹的国语是宗喀语,但因为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因此年轻的一辈都会说英语。不丹的文字与藏文字母相同,但发音略异,写法也拖尾巴,可能因为采用同一经文的关系。不丹人民都可以接受15年的免费教育至学院程度,但因为交通不便,有的学生需要步行一星期才能抵达就读的学校,因此没有能力的家长,宁愿把孩子送进寺庙当喇嘛,在寺院里接受基本的教育。
不丹以全国没有红绿交通灯而自豪,首都亭布(THIMPHU)也只有一个交叉口设有站岗警察指挥交通。除了市区中心,其他的公路都是单车线,山路陡峭弯曲,行车缓慢。因泥土松软,下雨天,屡屡有山崩或土石流,阻挡来往车辆。除了主干公路,山区没有公路,大家都靠徒步,导游说他的家距离西藏很近,徒步一天半就可到,真有如天方夜谈!全国只有一座小型机场,建在巴罗(PARO)的峡谷里,可容纳中型飞机起降。目前也只有不丹航空(TRUKAIR)一家使用,一天也没有几个班次。除了飞机可与外界接触外,公路则可从巴罗南面国境的彭措林(PHUNTSHOLING)到达170 公里外印度的西孟加拉的巴格多格拉(BAGDOGRA)机场。我们的座机来回也都有在巴格多格拉机场停留。
因为不丹是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的最后堡垒,而且几乎所有的大寺庙又都是由一个人筹建的,所以看起来好像都是相似的,看一座就可以偏盖全。加上森林覆盖率高,抬眼望去也好像是相似的,缺少突出的景色,加上一出门就是绕着山走,转来转去又好像是同一个景色,不丹人被框在群山里,说是与世无争,不沾人间烟火,但也可视为缺乏进取心,无须与人争一日之长短,以一个住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国度的游客来说,好像缺少什么似的,感觉不到有什么可以震撼人心的事与物。但若是以朝觐的香客来说,则又当别论。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